一、脑梗死简介
脑梗死,亦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常被称为“脑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部血管的意外阻塞,导致血流中断,而脑组织因缺氧与缺血而发生坏死的病症。脑梗死占所有脑卒中的70%-80%,并且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
二、脑梗死的致病因素
脑梗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1.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的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破裂,从而形成血栓,导致脑血管堵塞。
2. 心源性栓塞:心房颤动或心脏瓣膜病等疾病可能使血栓脱落,进而随着血流进入脑动脉。
3. 小动脉闭塞:长期高血压或糖尿病可导致脑内小血管硬化、闭塞(被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4. 其他原因:包括血管炎、血液高凝状态和动脉夹层等。
三、脑梗死的预警信号
遵循“FAST”原则,可帮助及时识别脑梗死,从而挽救生命:
F(Face,面部):突然出现口角歪斜或面部麻木;
A(Arm,手臂):一侧手臂无力或麻木,抬起时下垂;
S(Speech,言语):言语含糊或无法理解他人;
T(Time,时间):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黄金救治时间(发病后45分钟内)。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突发眩晕、视物模糊、剧烈头痛及行走不稳等。
四、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不可控和可控两类:
1. 不可控因素:年龄(55岁以上风险增加)、性别(男性略高)及家族史;
2. 可控因素:高血压(首要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及心房颤动(导致心源性栓塞)。
五、脑梗死的治疗方法
“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误1分钟,约有190万个脑细胞会死亡。
1. 急性期治疗:静脉溶栓(适用于发病后45小时内,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和血管内取栓(有效于大血管闭塞,可延长至24小时)。
2. 长期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以及开展康复治疗(语言及运动功能训练)。
六、脑梗死的预防措施
为预防脑梗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健康饮食: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加工食品。
2.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3. 戒烟限酒:吸烟会使卒中风险翻倍,酒精每日摄入控制在25克以内。
4. 控制慢性病: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低于140/90mmHg,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应低于7%。
5. 定期体检:40岁以上的群体应每年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及心电图。
七、康复与预后
脑梗死患者可能会遗留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后遗症,但早期的康复训练(发病后6个月内为关键期)可以显著改善功能。同时,家庭支持和心理疏导也非常重要。
总结
尽管脑梗死风险较高,但它是可以防范与治疗的。务必牢记“FAST”信号,抓住黄金救治时间,同时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风险。保护脑血管,就是在守护生命质量的同时,也是在为您和您家人的未来保驾护航。[Z6·尊龙凯时]将持续传递健康知识,助力您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