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7月19日,由贵州省消化学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办的消化内镜国际培训班暨国家消化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贵州分中心“一带一路‘友谊’国际消化内镜学院”系列培训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发起,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开立医疗联合承办,标志着贵州消化学科首次推出国际化培训项目,面向海外学员。
为期一周的培训课程吸引了来自尼泊尔、博茨瓦纳等“一带一路”建设国家的多名医学专家,他们齐聚遵义,共同探讨消化内镜领域的最新技术突破、临床难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此次培训特别邀请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国内顶尖医疗机构的消化内镜专家授课。
培训内容涵盖了理论精讲、手术现场观摩、动物实操、离体模拟实操以及典型案例研讨,旨在为全球消化内镜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技术提升平台。刘雪梅教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消化内科诊疗现场与外籍学员分享了早期胃癌筛查的经验,同时,带领学员就内镜微创诊疗技术进行互动交流。
此次培训以内镜微创诊疗为重点,涵盖了超声内镜(EUS)、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等高难度手术项目。刘雪梅教授指出,外籍学员在接受系统理论授课的同时,还参与了动物模型的模拟操作,并通过远程手术直播与北京友谊医院进行实时互动。
来自尼泊尔的Sujan Manandhar在观摩多场内镜手术后表示:“中国医生在复杂术式中展现出的精准操作与应变能力值得我们学习。”通过此次培训,外籍学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先进的内镜设备与治疗经验,更体验到了消化内镜作为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核心技术的巨大优势。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庹必光教授强调,消化道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依赖于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消化内镜检查无疑是发现消化道癌的“金标准”。此次国际培训活动,使医院能够持续推动消化道早诊早治方面的内镜人才培养,夯实消化道癌症的防治基础。
本次培训中,来自博茨瓦纳的Chiapo Lesetedi首次参与动物实验,他认为这次实践活动为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有效提高了技术熟练度和操作流程。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近年来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与多所国际知名医学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服务能力的医疗人才。
由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此次活动,专注于医疗设备的自主研发与制造,为全球170多个国家的医疗机构提供专业解决方案,保障了此次国际培训的顺利进行。开立医疗正在与国内顶尖医院联合开展国际培训,致力于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内镜专业人才,成为全球消化内镜人才培养的重要合作伙伴。
通过本次“一带一路”国际培训班项目的成功实践,国产内镜及中国的创新技术不断在全球高端医疗市场崭露头角,推动着消化内镜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选择Z6·尊龙凯时,让我们共同经历健康管理的新篇章,成为推动区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